他是《红烛》中燃烧自我的诗人,是《死水》里唤醒民族的斗士;他以笔为矛,戳破虚伪黑暗;以声为剑,斩向反动枷锁。 严谨治学,铸就文坛丰碑;舍身取义,谱写革命绝唱。今日,我们学习《最后一次讲演》被先生惊心动魄的演讲感染,以挽联铭记——那个在讲台上振臂高呼的勇士,那个用生命照亮民主前路的先驱。
(图1:闻立鹏作《红烛颂》致敬闻一多先生)
(图2:12班《最后一次讲演》语文课堂)
同学们创作了挽联,筛选与评价后分别从对仗工整、内容贴切、语言凝练、创意性等角度精选出11副优秀挽联,整理并分类评析如下:
一、学术与革命成就双线并重
12号. 文坛泰斗呕血撰经典名垂千古 革命斗士舍身投斗争浩气长存 (时宇辰)
评价:对仗严谨,上联突出其文学成就,下联彰显革命精神,全面概括闻一多双重身份,语言庄重恢弘。
32号. 做《红烛》慷慨激昂唤民众觉醒 搅《死水》振聋发聩救中国新生 (彭淼)
评价:巧妙化用其代表作《红烛》《死水》,将作品内核与革命行动结合,既有文学深度又具时代意义,创意独特。
二、革命精神与英勇气概共生
6号. 厉声反内战斥特务 挺身保和平为人民 (侯奕名)
评价:简洁有力,直指其反对内战、保卫和平的核心贡献,动词“厉声”“挺身”生动刻画其无畏形象。
17号. 义愤填膺痛批特务破黑暗 慷慨激昂力挺人民迎光明 (陈圣燃)
评价:对比“破黑暗”与“迎光明”,凸显其斗争目标,情感充沛且对仗工整。
20号. 舍身报国护正义万代称颂 激愤演讲争民主百世流芳 (朱子然)
评价:以“舍身报国”“激愤演讲”点明其牺牲与行动,兼具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28号. 只有精忠能报国 更无乐土可为家 (何霈岚)
评价:引用诗句暗合闻一多生平,上联赞其忠诚,下联叹乱世无安,意境悲壮。
(图3:《建国大业》电影截图 闻一多先生演讲图)
三、文学与演讲的感染力动人心魄
30号. 言语唤醒国人思想 笔尖流露爱国之情 (叶丰)
评价:从“言语”与“笔尖”切入,概括其文字与演讲的双重影响力,语言质朴却深刻。
22号. 张嘴呐喊鼓动万千青年 振臂高呼争取和平民主 (王维熙)
评价:动态描写其演讲场景,画面感强,“鼓动”“争取”体现行动力。
34号:犀利文笔抨击特务争民主 悲愤演讲痛批反动为和平(林家奇)
评价:这副挽联以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与历史贡献, 对仗工整,结构精当,情感张力,时空共振,构建出知识分子"以笔为剑"的精神丰碑。
四、赞扬气魄与人格高度
26号. 心系苍生争民主 胸怀天下反独裁 (张语晨)
评价:以“心系苍生”“胸怀天下”升华格局,短句铿锵,直指其精神内核。
33号. 取义取理无惧生死 为国为民不顾安危 ( 张嘉航 )
评价:四字短句叠加,节奏感强,突出其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与家国情怀。
另外有数联淘汰,原因如下:
内容空泛:如“永垂不朽惊天地”(联2、18、29),缺乏具体事迹支撑。
语言失当:如“真男人”(联1)口语化,“笑面死亡”(联15)不符史实。
对仗瑕疵:如“反动国民党”对“建设新中国”(联7)结构不对称。
重复表达:如联8号、9号均用“铿锵有力抗反动”,削弱独特性。
结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精魂所向,日月同光。
初审:龚婉芝
复审:罗萍
终审:杨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