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师生论坛
以学习为中心背景下调动学生积极性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10作者:丁长智 沈国品 黄雪荣 彭晓春供稿:高中部点击数:11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新教材的落实,课堂教学方式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从“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需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师生的关系不再是权威的、单向的、固定的、冷漠的、疲倦的。而是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爱的和智慧的。教与学的关系也发生重构,围绕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和因学活教。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要积累与研究相应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师生情感交融,激发学习信心与热情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因喜欢一位老师,从而爱上了这门学科,这就是常说的“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姿态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赏识与鼓励,心理上会产生愉悦与满足,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语言幽默,温和亲切,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而温暖,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尤其重要,教师的情绪如果是激昂向上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更加投入地学习。相反,学生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带给学生正能量。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是由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形成过程,同时又是情感过程,是由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形成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兴趣、意志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师生情感交融,在教学中关爱、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和健康心理。

二、学以致用明确目的,推动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学以致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的系列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之中,在教学中可以还原科学家研究的历程,也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来突显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行研讨与探究。不仅如此,在归纳原理总结规律以后,教材中有大量的内容是将所学的知识用以工农业生产生活中。

案例一: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很多地方都在马路上安装“电子眼”,对违章超速车辆进行抓拍.目前普遍使用的一款“电子眼”即是一套利用电磁感应规律制成的交通监测设备如图1所示,在路面下方间隔一段距离埋设两个通电线圈,当车辆通过通电线圈上方的道路时,由于车身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做切制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只有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线圈上方的时间间隔小于某个值(即速度大于某个值),拍摄装置才会被触发拍下超速车辆的照片。
 

三、学习进阶难易适度,树立学习自信心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及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学习或探究某一主题时,对于这一主题或相关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次进阶,不断积累,逐级深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不同的中间状态,这些中间水平通常称为“阶”,“阶”是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脚踏点”。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状态,知识内容逐步进阶使教学更具有序性、针对性、有效性及创新性。

案例1(物理):动量变化教学的进阶过程

第一阶(感知与思考):与速度变化量进行比较;速度变化量学生已学过,通过定义式可知速度变化量乘以质量,便得到了动量变化量。使学生感受到分析动量变化与速度变化方法相同。

第二阶(质疑与论证):加速情形下动量变化量;加速情形下,末动量减初动量,明确动量变化量计算方法。那不是加速又如何呢?

第三阶(假设与推理):减速情形下动量变化量;如果物体在减速情形下,同样末动量减初动量,结论是负值,则清楚认识到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明确动量变化量计算需要先取正方向,与方向有关的。

第四阶(解释与拓展):运动有往返时动量变化量;取好正方向,末动量减初动量,结论是负,与所取正方向相反,结论是正,与所取正方向相同。通过这四个“脚踏点”,学生掌握了动量变化量矢量的基本求法,大小方向确定有了一定的基础。那如果迁移一下呢,前面都是直线运动,如果是曲线运动过程中,动量变化量又如何求呢?引发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

第五阶(迁移与创新):曲线运动时动量变化量;通过曲线运动时动量变化量计算的研究,学生进一步明确动量变化的原因,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辅垫。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的思想方法,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灵活性。

四、举一反三方法新颖,提高学习的迁移创新能力

在习题讲解时,总是根据题目一对一进行讲解,一则是知识碎片化,再则学生在听讲的过程思维较固化容易疲倦。在习题课上,老师如何改变这一教学状况呢?习题讲解时,举一反三方法新颖,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何谓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后,能将其应用到其它相关的问题中去。如何实现举一反三呢?

理解概念: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要仔细理解其概念和原理,找出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其核心思想和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练习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通过实际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掌握其实际应用能力。

拓展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展思路,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学习交流:与他人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从中学习借鉴,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案例5(物理):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中解题中方法举一反三。

例1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 kg的铅球从离地面2 m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2 cm深处,则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为(g取10 m/s2)(    )

 




A.1 980 N   B.2 000 N    C.2 020 N   D.2 040 N

此题在学习了动能定理之后,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解析 法一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解。

设铅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到沙面时的速度为v,则有

v2=2gH

在沙坑中的运动阶段,设铅球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有v2=2ah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a=g

设铅球在沙坑中运动时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所以f=mg+ma=·mg=×2×10 N=2 020 N,故C正确。

法二 应用动能定理分段求解。

设铅球自由下落到沙面时的速度为v,由动能定理得mgH=mv2-0,设铅球在沙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为f,由动能定理得mgh-fh=0-mv2,联立以上两式得

f=mg=2 020 N,故C正确。

法三 应用动能定理全程求解。

铅球下落全过程都受重力,只有进入沙中铅球才受阻力f,重力做功WG=mg(H+h)

阻力做功Wf=-fh

由动能定理得mg(H+h)-fh=0-0

代入数据得f=2 020 N,故C正确。

 

举一反三创新应用习题设计:如图所示,一薄木板斜放在高度一定的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其顶端与平台相平,末端置于地板的P处,并与地板平滑连接。将一可看成质点的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滑块沿木板下滑,接着在地板上滑动,最终停在Q处。滑块与木板及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将木板截短一半,仍按上述方式放在该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再次将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则滑块最终将停在(  )

 




A.P处     B.P、Q之间     C.Q处   D.Q的右侧

解析 设木板长为L,在水平地板上滑行位移为s,木板倾角为θ,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cos θ·L-μmgs=0,则滑块总的水平位移s总=Lcos θ+s=,与木板长度及倾角无关,改变L与θ,水平位移s总不变,滑块最终仍停在Q处,故C选项正确。

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能够深化理解。通过举一反三,将一个知识点应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能更深入地把握其内涵和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

其二,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举一反三让我们学会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新的、类似的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三,激发创新思维。在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关联的过程中,往往能催生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其四,增强学习效率。当能够举一反三时,无需对每个相似的问题都进行重复学习,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其五,构建知识体系。举一反三促进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合,使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记忆和调用。

总之,举一反三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五、教学评一体化,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概念上讲,“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这三个核心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调一致。

在教学方面,教师不再孤立地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将评价的目标和标准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也充当了评价者的角色。对于学习而言,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在其中不再是教学的终结环节,而是贯穿始终,为教学的调整和学生的改进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

1.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使教学更具效率和效果。

2.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增强教育的公平性:使评价标准更加透明和一致,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推动教育改革:促使教育者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清晰、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为教学活动和评价提供明确的方向。

2.设计与目标匹配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逐步达成目标。

3.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讨论表现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终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考试、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4.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和方法,掌握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技巧,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5.促进学生参与评价。引导学生了解评价标准,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互评的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6.建立教学资源与评价工具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标准化的评价工具,提高教学和评价的效率与质量。

总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六、培养志向生涯规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

培养志向与进行生涯规划对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确的志向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拥有清晰的追求目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设想和规划,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课程,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志向和规划生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他们会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志向和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规划灵活调整学习策略和发展方向,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总之,培养志向和进行生涯规划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关键因素,应当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初审:项恒鹏

复审:熊士军

终审:魏传文

分享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