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教育视野
当孩子遭遇校园霸凌,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8-11-26作者:供稿:浪潮工作室 点击数:4491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校园欺凌的新闻在网上传开。最近四川自贡某中学一女生,在操场被其他女生殴打的视频传遍了中文互联网。可当人们询问学校,学校却回应“不存在霸凌,只是学生间的肢体冲突”。

其实这个学校回答的还不算最荒唐的。关于校园欺凌,我们能听到的奇葩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老师说“这是孩子的正常打闹”,或者家长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你有不对的地方”,再或者同学的家长说“我家孩子不过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甚至还有人呼吁“如果是我小孩,我会让他狠狠打回去”……

这些五花八门的看法也表明,人们对校园欺凌这件事的认识,基本上是错误的。

 

全世界都有校园欺凌

在讨论校园欺凌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算是校园欺凌。

孩子之间闹别扭非常常见,打架动手也时有发生。但我们要讨论的欺凌(bullying),和一般的同学之间打闹,甚至是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欧维斯总结并确定了校园欺凌的三个基本要素:权力不对等、重复发生以及被害者感到身心痛苦。也就是说,校园欺凌不是孩子简单的一时冲动,而是强势同学对弱势同学持续的侮辱和攻击。

明确了什么是校园欺凌,我们再来看看欺凌有多么普遍。

许多中国人认为,校园欺凌是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是中国的家长教不好、中国的学校管不好导致的。但其实,如果你有接触过外国影视作品,你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大量对校园欺凌的刻画。2010年的日本电影《告白》、荣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都是代表。

事实上,校园欺凌,是一个不分国家、种族、文化的全球现象。虽然不同的调查标准下结果不同,但是各地的受欺凌率基本都超过1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为什么有一些孩子,非要欺负另外一些孩子呢?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这些孩子被教坏了。要么是缺乏爸妈的关爱,要么是没有老师的关注,要么是本身心理有问题,或者是不懂和同学相处。反正是缺点什么,才让一个好少年走上了恶霸的道路。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对135名加拿大青少年的心理调查发现,欺凌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同学。另外的研究也证实,欺凌者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还有自我效能感,都要高于同龄人。

如果欺凌者自己没问题,会不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呢?毕竟按照一般的看法,孩子做不好,就是爸妈没教好。熊孩子欺负人,大概率是他们教养有问题。

然而,至少在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上,孩子熊真不能说明爸妈没教好。

确实有研究表明,过于严厉或者忽视孩子教育的父母,子女容易出现欺凌他人的行为。而且,欺凌者也比同龄人更不依赖父母。

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有学者分析了过去70份关于父母行为和欺凌风险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负面行为,比如忽略孩子或者滥用暴力,也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容易被其他人欺负。

这么看来,就算父母没尽责,孩子是欺负人还是被欺负还说不定。

我们当然不是说,父母的干涉对孩子没用。经过培训的父母,确实可以减少自己孩子对其他人的欺凌行为。但是,欺不欺负人,不是家教能决定的。

 

欺负别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我们回到上文所述,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现象,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那么,校园欺凌背后,一定有着一个更普适、更根本的原因,能超越国家、种族,超越不同地方学校校方的管理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

事实上,欺负别人并不是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不正常行为。欺负别人,其实能得到好处。

进化心理学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有人欺负同学,并不是因为他们学坏了,而是青少年性竞争的一种理性的策略。

这种说法有着实验证据支持。伦敦大学国王学对1116对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发现欺凌行为61%都能通过基因的差异解释。这不是说六成欺凌行为都是基因控制的,但是至少说明欺凌很大程度上不是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其实通过欺凌同伴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在动物界非常常见。鸡群中,强壮的鸡会攻击弱小者,以此来确立秩序。灵长类动物中,有地位雄性黑猩猩也会攻击竞争者,防范他们和自己争夺雌性。

人当然和动物不一样,但相通的是,人也可以从欺凌中获得好处。

555名加拿大中学生的研究发现,确实欺凌者们不受同学欢迎,可同时,同学也认为欺凌者们表现的更有吸引力和领导能力,拥有的资产也更多。

换句话说,虽然欺负别人不对,但是欺凌者成功地向同学们秀了一把肌肉,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支配地位,而这些正好是受到异性欢迎的品质。

这样的展示带来了直接的好处,一项对于500名加拿大学生的就发现,比起其他人,欺凌者吸引了更多异性,有更多的性伴侣。看来欺凌者确实尝到了甜头。

除了展示自己,攻击竞争对手也很重要。英国一项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发现,女生之间的校园欺凌,动机基本离不开两件事:维护名誉或者争夺特定男生。而无论是直接动手还是骂别人荡妇,其实都是排除竞争者的手段。

虽然我们常看到女生校园欺凌的新闻。但男生间的校园欺凌行为,要比女生多得多。这种差异用进化心理学解释也比较通顺。毕竟,男生想要找个对象,要比女生难很多。所以他们更需要积极的展示自己,打击对手。

所以,欺负人的行为虽然不对,但欺凌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孩子,相反,欺凌是普通孩子都可能会犯的错。

 

被欺负就打回去,是糟糕的建议

看到自家孩子被欺负,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教孩子打回去,甚至还有妈妈抓着孩子手教他打回去。连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也支持这种说法,还现身说法,举了自家孙女揪别人耳朵反击的例子。

可是,这些“打回去”的支持者,可以说完全不懂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主要有三种方式,身体暴力,言语暴力和排斥。胖虎对大雄那样简单直白的身体暴力,其实是最少见的一种。有英国研究团队通过录音录像设备,记录了孩子的举动。结果发现言语攻击的数量是身体攻击次数的两倍。

也就是说,相比被孩子王追打,孩子在学校更常面对的是同学的各种侮辱,各种难听绰号,以及随时随地的起哄,可却没有人动手。

如果只被骂或者起绰号,受害者至少还能知道是谁干的。排斥这种方式就要隐蔽得多,孩子只会发现同学都不和他玩了,说话也背着他,甚至走路也躲着他。这种情况下,难道要挨个打一顿问问清楚吗?

就算不能应对所有形式的欺凌,如果打回去能让自己不再挨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可惜,打回去不能让孩子避免挨打。

建议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可能是看到太多孩子面对欺凌忍气吞声,所以想要孩子采取强硬态度回击。

但打回去也得看实力。对多伦多小学的研究发现,每次欺凌事件平均有4个左右的参与者。孩子又不是电影里“我要打十个”的叶问,怎么应付这么多人?

虽然忍气吞声不是好办法,打回去的效果可能更糟。对199名儿童的跟踪调查显示,选择打回去的孩子比起其他孩子,会面对更持续的欺凌。

另外,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本来已经很敏感了。研究发现欺凌的受害者,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威胁,并产生情绪性反应。这种情况下,打回去这个建议,绝对是火上浇油。

正因为打回去不靠谱,中国教育部出版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中,特意建议家长提醒孩子“切勿肢体回应”。

当然,对有的家长来说,“打回去”不是真的动手,而是要锻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看起来不好惹,别人不敢欺负。

但不好惹的气质可不是那么容易培养,对1722名学生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沉默的受害者和选择反击的受害者几乎是两条平行线,谁也不会轻易改换阵营。看来如果孩子不敢反击,那就算父母鼓励他们打回去,也是鼓励不动的。

那么,究竟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校园欺凌的办法?

方法就是,多结交朋友。其实相比弱小,孤立才是受欺凌者最常见的问题。对208位被欺凌者的追踪研究发现,其中72%都在两年内脱离欺凌。根据他们自己的说法,交到新朋友是他们不被欺负的重要原因。

所以,孩子如果被打了,千万不要把孩子送到什么男子气概训练营里,去锻炼他们不好惹的气质。那里有得是人欺负他们,可不止是校园欺凌了。

 

 

 

分享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