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最紧要痛快!”
人,总是很容易对他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以为观察已然成熟,便给这次访谈定下这基调,并在正式访谈前热情澎湃的写好了半篇。我暗暗自得:张台呀张台,看我怎么给你塑造出来这个“脚踩五彩云霞“的英雄!短短一个小时访谈,结果却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张台,姓张名洪亮,外校电视台台长,02年入职外校。
说起张台,外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什么?也许朋友圈的评论能说明问题。2016年暑假,为拍教工贺岁片《一路向西》,张台带队去了美国自驾研学。期间发过一篇英文朋友圈,我没忍住评论了一句:“张台你还有什么不会的?””亮粉”之一的曹林老师回了句:“生孩子……”
从16年寒假半开玩笑地接下访谈任务以来,我就进入了时不时打个鸡血、又时不时小焦虑的状态。张台的原话是:“想写我?很多人说要写我,结果都写不了!”有个性,我喜欢,便回道:“这才有意思啊!”转念一想,不对啊,这该是个万年大坑。从哪里入手好?摄影?他是指导老师,我一半调子学徒还晕学术名词;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呃,如果是对美食的热爱程度,我应该会更有兴趣。夸他?他自诩坏蛋,拍个相片集“原来广州最美教师都云集在——广外外校”,就得罪了全校96.6%的女老师,因为主角只有17个;踩他?每天一点点累积的照片集“广外外校:这学期,最美的校园风光都在这里了!”,熟悉的校园在他镜头下美不胜收,叫我如何踩起。那么,还是因为了解不够吧,我的反射弧实在有点长。于是我让自己放下任务,乘着每天去电视台蹭课间餐的机会,慢慢地交谈,一点点地观察。我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台,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男神。
期间有一幕触动了我,小激动了一下,我以为终于找到了切入点。
那天中午,我赶去上第六节课。
路过电视台,门半掩,空调的凉气从里面满溢出来。我下意识朝里扫了一眼,便见张台坐在凳子上,背对着门,身影几乎没入被窗帘遮严烈日的阴暗中。身前电脑屏幕闪烁不定的光打在他一侧脸上,莫名的凝重。
“这是?”
正好奇着,张台举起手中的纸,用他那堪比CCTV播音员的嗓音开始说话。听得出来是在配音,却不甚真切。不一会儿,他停了下来,似乎对自己的声音不满意,清清嗓子调整了一下语调,又重新开始。不得不说,认真投入一件事情的人总是很能打动人。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
“张台你的摄影和影视作品,总是充满了感染力,是出于纯粹的爱好吧?爱好总能驱使人们不断审视自身,不断追求突破。“我热切的盯着张台,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张台看着我,笑了起来,如同米粒般大小的酒窝出现在脸颊上,竟给他平添了几许稚气。然后,我就听他不徐不疾地吐出四个字:“只是工作。”
“那每年拿奖拿到手发软,你觉得跟其他参赛者的作品相比,你的作品优势在哪里呢?”我不死心的想把他往我预想的路上带。
“应该是作品里面的感情吧,我把我对学校、对作品对象的感情融入进去了,有感情的作品通常是能打动人的。”他略一沉吟,答道。
“是否作品对象对于拍摄者持有的感情,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好比跟队游学的老师们在你的镜头下都是本色出演,自然而轻松的状态。”我心念一动,想求证一下自己在摄影上的一点想法。
“嗯,会的,这种交流和共鸣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张台点点头。
“那取材角度有什么讲究吗?咱俩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拍照,哪,我课室外的转角走廊,为什么我就拍不出你的效果呢?”不得不说,我在向人求教方面态度一直都很端正,所以总能获得或多或少的好建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谦虚于我获益良多。即便没有获益,透过他人的眼睛去看问题,也挺有意思。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摄影是减法。镜头只有这么大,你得做取舍,选择能表现你想法的事物进入镜头,扰乱画面的坚决丢掉。舍弃的越多,你得到的才越多。”就像在讲课一样,张台习惯性的抬起手来,果断的挥挥,又放了下去。
“张老师,你为什么会来外校,之前不是说在老家当警察的?”我其实蛮恨自己这跳脱的思维,可又懒到不愿事先准备,总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问到哪,所以常有东一棒子、西一榔头的尴尬。还好张台很是认真地对待我的提问,也许,他以为我的提问计划就该进行到这一阶段了?
“我之前当警察时就是做这个的啊,宣传。”
误会,又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在接下访谈任务时我写了这么首打油诗:“写意人生大换位,张扬视野小腾挪。洪远意蕴影画面,亮眼妙对视镜头。” 就是因为这曾让我咂舌膜拜不已的行业跨度。张台没有留意我的尴尬,思绪的匣子却似乎因此而打开,眼神悠长起来:“小学舞蹈老师陈晓畅的父亲介绍我来的,他是我们市里文化局领导。外校当时正准备建电视台,在招人。抹不开面子,我就过来看看。结果一看就相中了。后来还是想回去的,老家那边省厅相关部门也曾找我过去。校长听说后请我们吃饭,又在广州周边玩了一天,我就觉得不好意思说要走了。”
纳尼?!张台,原来你才是吃货中的战斗机,一顿饭就收服了……
“时间过得好快,我在这个位置上一晃就十五年了。我的孩子在这里毕业,和很多校友一样走向了世界。我爱人在为广外工作,我个人的事业发展也小有影响,我们一家在广州的一切都是由此而生。所以当我把我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倾注到我的作品当中去时,它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打动人心。说了你也不信,很多校园纪录片我是私人贴钱进去拍的,用学校规定的那点差旅补助来拍电视,远远不够。我为什么这样做?!不说电视作品,哪怕就是随手定格的一张校园风光,外校人就能读懂里面的情感。”张台说着说着情绪有些激动起来,“我们拍的像《我是英雄》、《外校版变形计》、《爸比带我来度假》等很多作品,我相信没有哪一所中小学能拍出来!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水平,而是他们吃不了这个苦,或者不愿意去受这个罪。”霸气十足地撂下这句话,张台的语气中有着无法掩饰的骄傲。
我不由得想起他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现已退休的唐建军老师在腰间围上锡箔纸,站在被访对象一侧当打光板。乍见这一幕时曾让我笑喷出来,而眼前张台的脸上却流露出些许的无奈和心酸。
“拍《爸比带我来度假》时,我们就4台机,4个人,要跟拍11个人。白天连轴转,主角吃啥我们吃啥,晚上只能搭个帐篷睡。搁芒果台,得砸多少钱才能做出来!可就这样设备简陋,人手奇缺,生活条件艰苦,我们仍然咬牙做下来了,而且艺术效果摆在那儿。”
“所以,只是因为是工作?”我颇有些动容,又有些难以理解。
“主要因为是工作,当然,没有爱好可能会少了一份动力,而没有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就根本没有动力。我的工作态度和我的作品风格一样——真实、朴实、平实,不断发掘新题材,也只是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一点。”
我看着眼前已恢复平静缓缓表述的张台,不由得有些走神:谁说平凡不动人?虽与我的理想主义相去甚远,但现实又如何?坚定不移地去做一件事,也能使平凡的人不平凡起来。这便是张台宣扬的减法吧,一点点减去生活中那些纷杂繁复的因素,剥离出于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认真努力地去一点点抓住它。人生不本该如此么?
“我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更不擅长与人沟通,那就用影像吧。”
张台如是说。
教师档案
张洪亮,男,1970年生,安徽定远人,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校园影视节高级评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小学专委会客座教授。
2002年入职外校,任广外外校电视台台长。
教师自述
祖籍安徽凤阳,长在克强总理家乡;曾经当过警察,当地做过《今日说法》;采编播制一人拿下,梦想成为影视大咖;非典时期决然南下,加盟外校把此当家;梦想虽然遥不可及,每天依然追求自己的freestyle 。
获奖经历
影视作品曾获
“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金奖
“中国家庭纪录片周”金奖
“中国教师摄影大赛”金镜头奖
“中国高校好新闻奖”摄影类金奖
中国校园影视节“组委会大奖”若干
“中国摄影艺术展收藏级”银奖
……
所有“国”字头金奖作品均取材于广外外校。